站内搜索
柯坫华讲师
 

柯坫华讲师

柯坫华

博士讲师

 

E-mail ssk002whu@163.com

 

研究方向:鸟类学,动物行为与进化,

 

 

学习与工作经历:

2009.7 – 至今  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  教学与科研工作

2004.9 – 2009.6   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   硕博连读,生态学专业.

2003.2 – 2004.8   江西省彭泽县杨梓镇人民政府  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

1995.7 – 2003.1   江西省彭泽县浩山乡人民政府  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

1991.9 – 1995.6  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     攻读林学本科专业

 

教书育人:

承担365bet线本科生的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,其中包括《动物生理学》、《动物学》、《动物生物学》、《发育生物学》、《园林生态学》、《园林苗圃学》、《生物统计学》等理论课课程,以及《动物生理学实验》、《动物生物学实验》、《动植物学野外实习》以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等承担的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课程。

 

科学研究:

 竞争与合作是生物演化的永恒话题之一:自然选择理论强调了适者生存,个体自私地传递自己的基因才是最大利益;而亲缘选择理论则强调了最大化广义适合度利益,亲属间的合作可以间接传递与自身相同的基因。然而二者之间的矛盾尚且无法调和。鸟类的合作繁殖系统是深入研究该问题的理想材料。五年的研究生生涯,和青藏高原的野外研究经历,使我深深地爱上了鸟类学研究。对青藏高原地山雀合作繁殖系统的研究和理解,以及对大量原始文献的研读与领会,使竞争与合作的问题经常在梦里困扰着我。对鸟类合作繁殖现象,我更加着迷。从青藏高原转战山水江南,不同的是研究对象,相同的是研究问题。我选择了黑脸噪鹛的合作繁殖系统,开始博士毕业后的独立研究。我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生涯中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,通过研究鸟类的合作繁殖进化,进一步去理解自然界的竞争与合作。

 

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:

[1] 《黑脸噪鹛的合作繁殖及其进化机制》(31160423)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,2012.1-2015.12,主持人。

[2] 《黑脸噪鹛合作繁殖种群的社会结构研究》(2010GZN0119),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,2011.1-2013.12,主持人。

[3] 《合作繁殖鸟类的保护技术研究》(2009ZDN10500),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指导性项目, 2010.1-2011.12,主持人。

[4] 《黑脸噪鹛的合作繁殖行为研究》,井冈山大学自然科学基金,2010.1-2014.12,主持人。

[5] 《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地山雀合作繁殖系统的时空变异》(30830019)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2009.1-2012.12,参与人,排名第三。

[6] 《藏北高原草甸荒漠繁殖雀形目鸟类的生态适应》(30670337)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2007.1-2009.12,参与人,排名第二。

 

研究论文:

[1]   Lu X., Ke D.H. (柯坫华), Guo YY, Tang SY, Zhang LX, Wang C. 2011. Breeding ecology of the Black Redstart Phoenicurus ochruros at a Tibetan site,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operative breeding. Ardea 99: 235-240.

[2]   Lu X., Yu T.L., Ke D.H (柯坫华). 2011. Helped ground tit parents in poor foraging environments reduce provisioning effort despite nestling starvation. Animal behaviour. 82: 861-867.

[3]   Johannessen L.E., Ke D.H. (柯坫华),Lu X., Lifjeld J.T. 2011.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patterns of parentage and relatedness in the cooperatively breeding Ground Tit Parus humilis. Ibis. 153: 373-383.

[4]   柯坫华,龙婉婉,黄族豪,廖信军,胡文杰. 2011. 合作繁殖鸟类黑脸噪鹛的夏季族群分布格局. 井冈山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. 32(2): 108-111.

[5]   柯坫华,黄族豪. 2010. 鸟类合作繁殖现象的理论解释及其视角分析. 井冈山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. 31(3): 116-122.

[6]   Lu X., Ke D.H. (柯坫华), Ma X.Y., Gong G.H., Yu T.L. 2010. Nesting records of 20 bird species in Lhasa region, Tibet. Chinese Birds. 1(3). 167-174.

[7]   Ke D.H. (柯坫华)and Lu X. 2009. Burrow use by Tibetan Ground Tits Pseudopodoces humilis: coping with life at high altitudes. Ibis 151: 321–331.

[8]   Lu X., Ke D.H. (柯坫华), Zeng X.H., Gong G.H. and Ci R.. 2009. Status,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Himalayan griffon Gyps himalayensis (Aves, Accipitridae) in the Tibetan plateau. Ambio 38: 166–173.

[9]   Lu X., Ke D.H. (柯坫华), Zeng X.H. and Yu T.L. 2009.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two sympatric Tibetan snow finch species at the edge of their altitudinal range: Response to more stressful environments. J. Arid Environ. 73: 1103–1108.

[10]Lu X., Gong G.H., Ma X.Y. and Ke D.H. (柯坫华). 2009. Breeding biology of White-browed Tit-Warbler Leptopoecile sophiae in alpine shrubs, south Tibet. Condor 111: 182–188.

| 发布时间:2015-06-29 |
© 365bet线
| 地址: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学苑路28号 | 邮编:343009 | 电话:0796-8100493 | 邮箱:bio@jgsu.edu.cn